眩晕症是因前庭病变而导致的一种不适症状,一旦发病,患者通常伴有天旋地转、头晕、头痛、幻听、耳鸣等不良感受。此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,与贫血、基础疾病,例如,高血压、心脏病、颈椎病等均有一定相关性。那么,临床上对于此病是如何分类的呢?有哪些种类呢?下面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的两种类型。
1、周围性眩晕:因内耳前庭以及前庭神经周边组织病变导致的一种眩晕,患者常伴有耳部疾病,例如中耳炎、胆脂瘤等。因此,在治疗上,需要服用前庭抑制剂以控制眩晕症状,常见药物有苯海拉明、地西泮等,如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可适量使用地芬尼多、非那根、甲氧氯普胺等,再如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头晕、头疼、烦躁不安等症状,则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一定剂量的镇静药物。
2、中枢性眩晕:主要因前庭神经、小脑、大脑等病变所致,因此,患者可能伴有的疾病有脑动脉硬化、高血压脑病、神经瘤、蛛网膜炎、小脑脓肿、脑震荡、癫痫等。治疗上,以对症治疗为原则,例如,炎症性病变给予抗生素医治、循坏缺血病变可用倍他司汀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、对于神经肿瘤患者则在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治疗。
以上就是关于眩晕症两种常见的类型,即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,患者可依据自身状况对号入座、对症治疗。需要注意的是此病是一种经常复发的疾病,因此,日常的护理很重要,可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。因此,注意合理作息、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,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可起到积极预防效果。
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
※网站医院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。
上海协爱中医网站界面设计及程序设计,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, 协爱对此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。